乡村网四川讯(通讯员丁穆松)2025年5月9日,由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促进会主办的"串门一哈"社区治理经验交流活动在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"有花人家"农家乐举行。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促进会副会长岳付飞、党支部书记王亚西,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杨岑、副书记钟大春出席活动,施淇羚担任主持。来自高新区、天府新区、东部新区、锦江区、武侯区、金牛区、温江区、郫都区、龙泉驿区、新津区、都江堰市、崇州市、彭州市等13个区(市)县的40余位村(社区)党委(总支)书记齐聚一堂,通过主题研讨、实地参访和案例分享共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。
活动开场,岳付飞副会长以"中医诊疗"妙喻治理创新:"过去基层治理像西医靶向治疗,现在更需要中医望闻问切。既要精准把脉民声,更需开出固本培元的治理良方。"他强调,"串门一哈"正是通过跨区域经验共享,推动基层治理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施治。
杨岑书记以"党建引领乡村振兴"为主线,揭开花园村从软弱涣散党组织到示范村的逆袭密码:通过打造"仙山花园"农产品品牌提升附加值、构建"电商+合作社"销售网络、开发农耕研学旅游线路三大举措,实现集体经济年增长300%,村民人均增收1.2万元。钟大春副书记分享的"小手拉大手"治理模式引发热议:"我们让儿童担任'小河长''文化小使者',通过'仙童善治'带动200余个家庭参与社区事务,真正实现治理薪火相传。"
在"书记问诊"环节,针对"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艺术""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居民动员"等共性难题,与会者展开激烈交锋。杨岑书记提出的"文化IP赋能资源整合"策略引发共鸣:"我们挖掘葛仙山道教文化,设计'仙小童'IP形象,开发系列文创产品,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。"
实地参访环节,全国基层十大治水经验点位——花园村河长工作站展现硬核科技。通过"智慧治水"系统实时监测19项水质指标,配合无人机巡河和AI预警,实现"问题发现-处置-反馈"全流程3小时闭环。锦江区水井坊社区书记蔡丽英感叹:"'人防+技防'模式使治水成本降低40%,这样的数字化治理值得推广。"